“农村美不美,关键要看水。”黑臭水体不仅威胁流域水环境安全,也持续影响着农村的人居环境。治理农村黑臭水体,已成为改善民生福祉、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一环。
近年来,省委、省政府格外的重视农村黑臭水体治理,将其纳入重要民生实事项目之一,系统治理、精准施策 。2024年4月,《安徽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三年行动方案(2024—2026年)》正式出台,明确到2026年年底,全省农村黑臭水体将全面消除。
截至目前,全省累计完成4942个水体治理,治理面积约2391万平方米。一片片浊水化为清波,“水清、岸绿、景美、人和”的美丽乡村新画卷,正在江淮大地渐次铺展。
金秋十月,走进怀远县兰桥镇大观村,大观塘水清见底,波光潋滟,几只水鸟掠过水面,泛起圈圈涟漪。
“以前塘水又黑又臭,夏天窗都不敢开。现在水清了,塘边还建了健身步道,每天散步特别舒心!”村民李大爷指着清澈的水面感慨道。
这片水域面积约1126㎡的水塘,曾因生活垃圾污水、农业面源和底泥内源污染沦为黑臭水体,于2023年被纳入省级黑臭水体治理清单。
塘面上,两台增氧曝气设备不断搅活水体,减少微生物腐败发臭。水体中,苦草等沉水植物净化底泥,睡莲等浮叶植物拦截悬浮物,芦苇等挺水植物阻隔面源污染。上游及下游的沟渠则承担起过滤农田退水、阻控氮磷的任务。
“我们不搞‘一刀切’,而是根据每条水体的特征和成因,因地制宜制定治理方案。”负责该项目的安徽省生态环境产业集团项目经理杨彬辉介绍,他们秉持“生态治污、就地回用”理念,为大观塘量身定制方案:生活污水采用“黑灰分离+小四格+资源化利用”模式;稻虾退水则用于灌溉果树和鱼菜共生系统;清理的底泥经无害化处理,反哺农业作为育苗基质。这一套“截污—转化—回用”的组合拳,形成了治理闭环。
“目前大观塘的氨氮、总磷、COD、透明度等指标均已达标,黑臭现象彻底消除。”怀远县生态环境分局局长王善飞说,该项目实现了环境治理与资源循环的统一,为全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样本。
大观塘的蜕变是安徽靶向施策、精准治理农村黑臭水体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我省坚持全面排查,制定“一水一策”,通过遥感监测和实地核查,排查出5692个农村黑臭水体,并逐一溯源调查,分析污染成因。考虑到农村黑臭水体具有分布广、污染成因复杂等特点,我省采取分区分类等形式推进农村里的生活污水治理,推广“三池一地”(三格式化粪池+人工湿地)资源化利用、“生活垃圾污水+农业面源”共治等模式。
例如,将城镇近郊农村污水纳入城镇污水管网;在离城镇较远且居住集中的村庄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;在人口较少、居住分散的村庄,采取资源化利用模式,就近就地消纳。
此外,为确保长治久清,我省将农村黑臭水体纳入省生态环保督察和警示片关注重点,开展常态化排查整治和巡查管护。同时推广“以用促治”做法,鼓励村集体或村民合理利用农村闲置水体,让农民成为水体的管护者。
近日,走进五河县大新镇毛滩村,空气清新,村路整洁。微风过处,水面波光粼粼。
“这片水塘叫屋后塘,治理前原是几口不相通的小塘。”村党总支书记李树良介绍,过去因生活垃圾污水直排、四周杂草丛生,水体逐渐黑臭。
2021年,毛滩村启动整治,将零星水塘整合成宽阔水面,改造旱厕,铺设污水管道,统一收集处理生活污水,让“死水”变“活水”。
治理只是第一步,如何长效管护、防止反弹?当地探索出一条“以用促治”的新路——将治理后的水塘承包给村民,用于养鱼、种植莲藕等,既合理规划利用水体资源,又将污染物转化为农业资源,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。
村民邓传松是承包户之一。他每天都会到塘边巡查水质、清理环境。“我承包了1000平方米水塘,种藕、养鱼,今年预计能收1000多斤鱼,收入上万元。”邓传松说,以前水塘黑臭,从没想过还能养鱼,如今塘里放养了花鲢、青混、黑混等品种。
在毛滩村像邓传松这样的承包户,通过渔藕综合种养,年收入可达4万到5万元。收益驱动下,承包户主动维护水体,有效解决了农村黑臭水体“无人管、管不长”的难题。
“这水塘是我的‘聚宝盆’,更是全村的‘幸福塘’,可不能让它再变脏。”邓传松笑道。
近年来,我省结合农村水体特点,转变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思路,按照“谁治理、谁受益”原则,推行“以用促治、以用促管”,通过认领、承包等方式,引导社会资本和村民参与治理。各地因地制宜,利用农村闲置水体发展种植、养殖,宜农则农、宜渔则渔,既降低治理成本,又促进农民增收,实现环境治理与乡村振兴良性互动。
秋日暮色中,望江县太慈镇桃岭村锡包门口塘波光潋滟,晚风拂过,岸边的树木轻轻摇曳。
“以前塘里黑水冒泡、臭味熏人,大家都绕着走。现在水清岸绿,傍晚来散步的人络绎不绝!”桃岭村村民詹石松望着塘水笑意满溢。
曾经的锡包门口塘,杂草塞满塘面,生活垃圾污水直排,水体发黑发臭,是村民的“心头堵”。
转机来自该村开展的清洁行动——清淤疏浚、截污纳管、种植水生植物……一套治理“组合拳”让塘水褪去“黑外衣”,重现清波。
以黑臭水体治理为契机,桃岭村同步推进道路改造、卫生改厕、路灯增设等项目,全域提升人居环境。村里还打造小微景观和“五小园”(小菜园、小果园、小竹园、小花园、小禽园),推动村庄绿化、亮化、美化。目前,该村已完成村庄风貌治理、庭院整治等5个“双基提升”项目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。
近年来,我省坚持系统治理,将黑臭水体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,协同农业农村、住房城乡建设、水利等部门,强化源头管控。在推进改厕的同时,统筹粪污资源化利用;在清理池塘时,同步实施清淤疏浚和生态护坡,既消除黑臭,又美化环境。
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,下一步将贯彻省委、省政府部署,结合美丽乡村建设,优化治理措施,健全长效管护机制,推动农村水体资源化利用,确保2026年全面消除农村黑臭水体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
